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刻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繁荣发展的各项工作中;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并从实施创新工程、整合研究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集中体现了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战略部署,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真正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一、总结成绩和经验,增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和自信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是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行谋划部署,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启动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长期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取得了重要成就,呈现出繁荣活跃的生动局面。一是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建成了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立足学术前沿的基础学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兴交叉学科,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共有8大门类、28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二是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推出了一批高水平论著,整理了一批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了一批国外学术精品。据统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三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仅“十一五”期间就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6万多份,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四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已达44万人,占全国社科力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涌现出了一批名师大家和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学术骨干。五是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交流,加强了与国际上许多高水平大学、学术机构的合作,扩大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繁荣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教学科研全过程,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二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化重大问题研究,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四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自由探索,提倡健康的学术批评;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激发学术活力。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倍加珍惜,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坚持完善、丰富发展。
以上成就和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自觉与自信,也凝结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大量心血和智慧。长期以来,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严谨笃学、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实践证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
二、准确把握形势,增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始终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
一是国际格局继续深刻调整,如何更好地掌握发展主动权,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各国围绕发展主动权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大国力求保持领先优势,新兴经济体上升势头迅猛,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态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走到国际舞台的前沿,不可避免地牵动国际利益格局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们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融入世界的程度日益加深,一方面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发展机遇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受到的外部牵制和阻力也会越来越大,遇到的风险和挑战会越来越多。如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把握主动;如何用好思想理论武器,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国情、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和回答。
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经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奋斗,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13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共享强盛祖国的尊严和光荣,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重大任务,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最突出的就是要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努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要深入研究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重大问题,更好地提供政策建议、理论依据和咨询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是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党走过了90年的奋斗历程,在全国执政62年,目前所处的内外环境与以前相比,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迫切需要加强党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党的建设,使我们党能够不断增强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迈向更大胜利。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认真研究和总结党的建设经验,研究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四是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们的行为选择日趋多样,社会思想更加活跃。特别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传播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和表现,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对我们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索提炼体现民族性、富有时代性、突出大众性的有效载体和表达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积极研究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阐释,多做解疑释惑、澄清误区的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定人们同舟共济、开创未来的信心;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五是我国已进入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育体制机制不活,教育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如何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加快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研究回答的问题也很多。这就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深入研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积极探索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途径,为加快实现向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作出积极的理论贡献。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教情的深刻变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如科研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价值有待进一步拓展,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迫切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创新的理念、开阔的思路、严谨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不断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三、明确目标任务,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最近,中办、国办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为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为贯彻两办文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等配套文件,要认真抓好落实。
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围绕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推进,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经验和发展道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奋力抗击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盛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更是赢得世人的瞩目和盛赞。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什么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能用几十年时间走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为什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这些问题不仅国际社会比较关心,国内广大干部群众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和回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围绕国际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参与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重要抓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加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和阐释,特别是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强大生命力,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立足本国国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进行的成功探索,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增强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增强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伟大的创造性,增强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和要求,深入研究、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切实增强理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只有把“育人”这件大事抓好,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当前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以及新生代“独生子女”群体特征的日益凸显,都给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战略主题,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创新理念,落实措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传授和教育熏陶,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二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良性互动机制,推动优秀科研成果及时向教育教学转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三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组成。要不断完善教材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健全质量测评体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三)围绕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当前,关键是要在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三大创新”。一要以学科体系创新为基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二要以学术观点创新为核心,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世界发展的大势拓展创新视野,立足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激发创新思维,立足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汲取创新养分,不断提出学术新观点,创造学术新思想,开辟理论新境界,永葆哲学社会科学的旺盛生命力。三要以科研方法创新为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意愿,善于从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改变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科研模式。要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四)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科学发展,着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知识创新和学术创新上,更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是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题主线。一要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科优势,深入研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缩小分配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重大课题,拿出有针对性、有分量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切实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二要着眼党和人民事业的长远发展,整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打造一批研究基地和具有专业优势的智库,促进协同创新,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三要按照中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人文素质,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围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功能。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要在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三要开展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善于用他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发出中国声音,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风采,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人类不同文明平等交流、共同进步作出贡献。
四、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努力营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前,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和要求已经明确,关键是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各高校要贯彻中央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把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一)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宏观指导,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制定好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完善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切实把中央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加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引导和管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讲授宣传有纪律,确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要关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调动他们投身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解决好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目标是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现代科研体制机制。一要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改革,按照指导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开放合作有序、组织运行高效的原则,建立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有效互动的科研合作和组织新模式。要促进团队合作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既有效促进协同攻关,又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要完善学术决策机制,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要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以服务国家需要、弘扬先进文化、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标准,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改变简单以数量评价业绩、评价人才的做法,真正建立起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多元评价体系。三要完善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加强绩效评估、审计和社会监督,确保经费配置和使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队伍。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扎根实践、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一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二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名师大家;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下大力气培养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三要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等研修培训,帮助教师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进对国情的了解,增强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加强教师实践培训,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社区农村联合建设社会调研基地,完善实践教育机制,建立健全教师社会调研、挂职锻炼等制度,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是出思想、出智慧的学问,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风对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这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应该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风总体是好的,但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要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聘任聘用和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努力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成一方“净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为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